只有得道高僧火化后会有舍利,这是真的吗?科学解释舍利子的成因

那么,舍利子究竟是什么呢?通常它是指佛陀或高僧的遗骨在火化后的产物。广义上,舍利子还包括佛经、僧袍、法器等遗物,甚至是以金玉仿制的佛陀真骨。星云大师曾表示,他自己并未留下肉身舍利,反而强调“无须过于执着”,他认为自己留下的365册《星云大师全集》就是他的法身舍利。这表明,舍利不仅仅局限于肉身的遗物,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和精神寄托。

本文探讨的主要是狭义上的舍利——即由高僧或佛陀的遗体火化后形成的物质。根据佛教经典《法苑珠林》中的记载,舍利子的颜色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白色的骨舍利,二是黑色的发舍利,三是红色的肉舍利。

历史上,火葬在中国也曾经历过几次盛行的时期,尤其是两宋时期。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这段时间里,普通人火化后并没有遗留舍利子。那么,难道仅仅是高僧才能留下舍利子吗?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高僧火化的过程。

古代高僧的火化通常会按照一套非常严谨的仪式进行。在火化之前,僧侣的遗体需要经过洗礼、涂香、穿上僧袍,然后接受信徒的朝拜和祷告。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遗体会被安置在一个专用的炉子里,使用檀香木作为燃料,以便产生更高的温度,确保遗体能够完全火化。在火化完成后,僧侣会用专门的工具提取舍利,并将其放入容器中妥善保存。这一系列繁复而细致的仪式和处理,正是促成舍利子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今天的科学技术背景下,一些网友还做过“自制舍利”的实验。他们将一块鸡骨头置于喷火枪下加热,直到这块骨头变得晶莹剔透,呈现出舍利子的样子。这一现象看似神奇,背后究竟有什么科学原理呢?

骨头主要由氧化钙、氧化磷和一些有机物组成。当骨骼被高温火化时,骨中的有机物会碳化并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最终变成骨灰。骨灰主要成分是羟基磷酸钙,如果继续加热,骨灰会开始融化,形成磷酸三钙。而当温度达到约1700℃时,磷酸三钙便会熔化成坚硬的小球,表面呈现玻璃光泽。若加入了不同的元素,便会形成不同颜色的玻璃状晶体,即舍利子。实验结果也打破了“僧侣长期食素,体内结石火化后变成舍利”的观点。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草酸钙,它在200℃时就会融化。因此,火化时形成舍利子并非源自结石,而是由高温引发的物质转化。

实际上,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就能制造出高达1000℃的温度,而后来通过鼓风机等技术手段,达到1700℃是完全可能的。只不过,这需要相当高的成本,因此普通人火化后没有舍利子,更多是因为条件不允许。因此,舍利子的产生并非只能发生在高僧身上,而是任何在特定条件下火化的遗体都有可能形成舍利。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解答了“舍利子是什么”的问题,也澄清了“只有高僧火化后才能有舍利”的误解。然而,舍利子在佛教历史和文化中的意义,不能仅仅通过科学的角度去评价。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两汉时期),佛陀舍利的存在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相传,汉武帝时期,印度僧人首陀罗和龙树将佛教经典《法华经》带入中国。之后,东汉明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任务之一就是寻找佛陀舍利,标志着中国对佛陀舍利的认知。而舍利的首次正式记载出现在《魏书·释老志》中,公元300年,魏明帝欲摧毁佛图,却被一位异国僧侣投掷入水的舍利所散发出的五彩光晕“劝退”。到唐朝时,佛教的繁荣达到巅峰,公元653年,印度僧人真谛将佛陀舍利带到长安,唐高宗亲自接见并命令建立舍利塔进行供奉。

实际上,舍利子之所以受到如此推崇,不仅仅因为它是佛陀的遗物,更在于它承载了佛陀的智慧与精神。这些舍利子不仅是信仰的象征,也是佛教文化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