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词汇——走路/跑路

上班的时候看到一个词:“跑路”,我只知道跑路是个不太好的词,好像有做了什么坏事而跑掉的意思,其他的就不了解了,于是我百度了一下,发现它是方言。

跑路的说法其实是来自于台湾、闽南地区 。闽南语中本字为”走路“,走,古原意为跑、逃跑,即普通话中的“跑路”。跑路在闽南话中念作“遭喽”,这个念法和我的家乡话说“走路”有一点点像,zei(第一声)lou(二声或三声)。

“走路”这个词也很有意思,不查不知道,一查发现它的意思还挺多的(具体查看文末引证)。“走”古代指奔跑,比如“走马观花”、“不胫而走”。

“走马”指的是骑着马跑,“走马观花”就是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胫”指的小腿,“不胫而走”就是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一般我们现在说走路,就是“步行、行走”之意。但是走路相对口语化,或者说它就是一个“方言”/“古语”词汇,一般正式一点,“走路”用“步行”代替。

所以打开手机导航,你听到的是:“步行导航开始”,而不是“走路导航开始”。你听到的是“向西行走100米”而不是“向西走路100米”。

如今的“跑路”更多的是一个贬义词,是指因做了坏事而被警察通缉、或是因某些原因如欠钱、负债等而被黑道分子追杀或被地下钱庄追讨金钱、或起了贪念想把非法集资据为己有,而不得不逃走,先闪避一阵子,类似这种情况下的“逃跑”就叫做“跑路”。

另外,在台湾的习俗中,买鞋 = 跑路(台语),这是不吉利的,所以不兴买鞋送人 , 因为会有害人跑路的嫌疑。

这种贬义的“跑路”看起来应该是“走路”演变过来的普通话,但实际上,“跑路”这个词也是一个方言/古语词(具体看文末引证)。在表示“奔跑““逃跑”“动身”“行走”的时候它们是完全可以互换的。

引证:跑路:(1)动身。

《西游记》第六七回:“八戒道:‘不羞!凭你那几句大话,哄他一顿饭吃了,明 日却要跑路,他又管待送你怎的?’”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六:“‘坐也没有请你坐,就要你跑路了。’志青尽主人的礼貌,让乐华 先走。”

(2)奔走。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跕班》:“余在楚北时,同僚灵宝 许明府虎拜 ,尝改翰林口号‘一年事业惟公会,半世功名只早朝’二句云:‘终朝事业惟跑路,毕岁功名只跕班。’”

(3)犹跑街。

鲁迅 《书信集·致黄源》:“乞即使书店跑路的带下为托。”

(4)走路。

杨成武 《飞夺泸定桥》:“打了胜仗,跑路更有劲了。”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部第二章:“他觉得有点累,也有点饿,因为他一早起来便跑路,到现 在连口水也没喝。”

走路:1. 逃奔之路。《后汉书·刘盆子传》:“帝闻,乃自将幸 宜阳 ,盛兵以邀其走路。”《东周列国志》第三回:“宜分兵东南北三路攻打,独缺西门,放他一条走路。”

2. 出路;通道。《北史·段荣传》:“此城三面重涧,并无走路,唯虑东面一处耳。贼若突围,必从此出。”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鄂尔泰 先檄 川 兵扼 凉山 及 金沙江 走路。”

3. 穿堂;过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左边一间锁着,堆些柴草;右边一间做走路。” 茅盾 《虹》一:“ 梅女士 站在走路中,将两手交握着衬在脑后,很潇洒地摇晃她的肩膀。”

4. 行走。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七:“我们只好贴近墙壁走路。”

5. 动身。《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直等天色晴霽好走路了,再商量不迟。”

6. 指解聘、解雇。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你将来最好是随时预备走路。” 张天翼 《皮带》:“ 梁副官 就叫那传令兵来,‘申饬’,算饷银,叫他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