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成功之道,为什么赢的是他?

不独行,不党群,三三两两,携语人生。‍

楚汉相争末期战事胶着,军民疲敝,霸王有些不耐烦了,他提出来一个结束战争的方案:刘季,说到底就咱俩的事,我跟你单挑,谁赢这天下归谁。《史记》读到这一段差点没让我笑出声来,霸王难道是耿直可爱的逗比吗,竟想得出这样的奇招,把天下当女人来争了。只可惜汉王不上套,义正言辞地数落了一下霸王的“十宗罪”,再次当着天下人的面把自己放到了“正义”的位置上。估计汉王心里是这么想的:“项籍这小子是不是脑袋让驴给踢了,我这个岁数,你那个年龄,我跟你单挑?让你把我当鼎给拿了?神经病!你匹夫犯二,我能跟着傻缺吗?”

艺术美感上霸王是远胜汉王的,名门之后,年轻孔武,战功卓著,个性粗犷率直,胯下骏马,怀中美女。而汉王呢,穷街陋巷出身,无赖好色,贪生怕死,跑起路来连亲生儿女都要扔掉。历史选择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来了结春秋以来五百多年的杀伐,并让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戏剧性十足,又完全不按戏码套路演,后来观者实在忍不住想要一究其竟。

“高祖本纪”里开篇就说刘邦大度好施,喝起酒来没钱也要多给人钱。大方,无疑是一个成功的领导必需的品质。人都趋利,有好处才愿意跟着干,好处与自己的付出成比例才愿意继续跟着干。在刘邦什么也不是的时候,大方让萧何、曹参、樊哙、卢绾这些人愿意跟他玩,在他成了沛公、汉王之后,大方又让这些人愿意跟他干。刘邦不仅对他这些发小、乡亲大方,对跟着他干的各路诸侯也大方,韩信、彭越、黥布、张耳这些人都是些野心勃勃的主,拿了天下之后刘邦都给他们在好地方封了王,大方分享在当时对稳定时局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些人中很多最终还是反了,但好容易盼到和平安定的老百姓都不愿意再打下去了,枭雄们的反叛成了逆潮流。

反观霸王,气量就小的多。当初约定好的谁先入关,谁称王,自己背了约不算,还任人唯亲,把好地方都分封给自己人,把老少边穷的巴蜀地区分给先入关的汉王,这种霸道而缺少格局的做法自然会引起反抗。假使霸王大度一点,给刘邦点面子,给他分块好点大点的地,汉王可能就不反了。他要再聪明点,再给刘邦手下萧何、曹参这些人在小地方分个王侯,将刘邦的团队瓦解一下,楚汉相争故事可能就没了。估计这哥们入了关就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掠夺秦宫里的金银珠宝了,抢完再烧了看热闹,根本就没做什么战略性思考,一味想着自己的眼前利益。项羽的贪婪粗暴,比之于汉王的“约法三章”,不劫掠百姓财富,就难怪父老们“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了。

成功者都善于为自己在舆论上造势,古人蒙昧,信奉巫蛊神鬼和王权天授,因而起义的领袖们都会想着法地找些神谕来证明自己的合理合法和胜利必然,从而达到煽动性的效果。史记上说刘邦因母被蛟龙附身而孕,又说高祖斩白蛇是“赤帝代白帝”,还说在沛县占卜谁做老大的时候所有的卦象都指示高祖最吉等等,这些神神怪怪之说可能是后来杜撰,但可能是当时战略杜撰。目的无非就是给刘邦套上神的光圈,证明他一定会成功,汉代秦是天意。这么做做,一来可以在内部巩固刘邦的老大地位,二来可以招来更多的追随者。类似的伎俩其实现在也有,只不过换了面目而已。君不见现在很多的领导、成功人士荣誉、成果多的惊人,商贾求高学位,高官要做院士,其实都是为了某种“战略”需要用荣誉和成就把“高人”被堆成“神人”。看到那些闪耀到令人窒息的履历表,再加之高密度的宣传,吃瓜群众不可避免地陷入膜拜,“大神”的权威和话事权也就随之而来了。

展开全文

牛人不一定牛在技术层面,但一定牛在用人层面。让牛人为自己所用,而且让牛人很舒服地被用,是刘邦成功的另一个秘诀。称帝以后在洛阳南宫的“胜利大讨论”酒宴上,两个大臣拍马屁把成功都归到刘邦名下。刘邦乐呵呵地说,你们说的那些都是扯淡,真正的原因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都是实实在在的大白话,不臭哄哄地圈占功劳,自我认知清醒到位。最重要的是,他这么说听的人会很舒服,会觉得自己的功劳获得了肯定,遇上明主了,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了。单这一段话就足以证明高祖是个用人高手,不去跟手下争高明,而是善于让手下的高明为己所用。事实上楚汉争霸的五年里,很多非常正确战略性的建议都是张良、陈平这些人出的,刘邦只是在关键时刻予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反观霸王,“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作为领导者的高下就立见了。

刘邦还是一个“抚恤”对手的高手,高祖十二年他下了道命令,给秦、楚、齐、赵、魏这些前“六国”国家的王陵安排人守冢。这看起来是个可有可无的动作,实则又是一步高明棋。自他即位以来,来自“战国”国家的各种规模的叛乱就没有停过,刘邦也基本没做几天清闲皇帝。这一定程度上证明当时很多汉王朝百姓和贵族的“国属”感还停留在战国时期。宗庙社稷、先人先王的陵寝历来是遗老遗少们寄托哀思和幻想的地方,这种哀思和复国幻想显然是会搅动不安份血液的。派人守冢释放的是非常善意和敬畏的信号,它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化解当时的种种对立不合作的情绪,让“各国”遗民觉得受到了尊重,祖宗的体面得到了保全,再不懂事瞎折腾就实在不应该了。安排守冢的次年刘邦就殁了,这之后的汉王朝就基本步入了休养期,大的叛乱不复再现。很难定量地说“守冢”的安排到底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但可以肯定这个决策带来的效果肯定是非常积极的。懂得尊重对手的才是真正的高手,嘲讽失败者往往会给一时的胜利者带来两种尴尬:失败时遭遇更大的凌辱;再也找不到合作的伙伴。

擅于分析和迎合老百姓的需要是刘邦成功的又一个关键。“天下苦秦久矣”,这句话各路诸侯都在说,但做法不一,只有刘邦迎合了这句话后面广大民众的心理需求,所以他得了民心,进而得了天下。百姓苦秦,一在劳役,一在酷刑。刘邦入关第一时间废除了秦法里动不动就连坐、株连,夷人三族、九族的残酷法令,这对百姓是一个巨大的心理释放,关中父老一时感恩戴德,民心顿时向了沛公。而霸王做了什么呢?屠烧宫室,诛杀已经降了的秦王子婴,这种做派让民众非常反感,活脱脱又一个秦始皇嘛,百姓战兢孱弱的安全、安定希望又变得不可望了。在汉初征缴叛乱过程中,刘邦常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赦叛乱地吏民无罪,仅此一招就足以动了叛乱者的民本,经过几百年的杀伐,老百姓对战争反感到了极致,极容易倒向宽大的汉朝一边。正是准确地把握住了老百姓的这种心理渴求,刘邦才赢得了更广泛的群众拥护。这一条是赢得成功根本中的根本,它和现在的商家要赢得市场就一定会要去挖空心思分析消费者的需要、体验是一样样的。

有一回大臣口吃的御史大夫周昌去觐见刘邦,赶巧正碰上他正揉着小老婆开心,周昌见了要走,刘邦上去把他抓住并骑在他脖子上问“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说“桀纣一样的皇帝”。很多皇帝听了这话可能就要大开杀戒了,而刘邦则听了哈哈大笑。这就是刘邦,不是小鲜肉,也不是型男硬汉,“无赖”中藏着领袖的智慧,他这种人用太史公的笔也写不出项羽那种勇健悲壮的文学美感,但这并不影响他获得成功。

你喜欢项羽多些,还是刘邦多些呢?

三三两两:可以傻,但要知道谁和咱一样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