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沧桑沉浮百余年

十三行做什么?

“十三行”由官府培植而成为封建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代理人,是广州行商制度下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往来的实际操作者,兼有商务与外交的双重职责,是一种变形的官商或商官。但由于本身并无相应的政治权力,使之责任越大,获咎越多。行商所获巨额利润不能独占,常常通过“报效”、“捐输”的形式转入朝廷或地方官员的私囊。诡谲的“互保制度”所造成的债务赔偿,使不少行商倾家荡产。乾隆四十年(1775)后,各级官吏加倍对行商敲诈勒索,西方商人也以高利率向行商放债,导致行商纷纷破产倒闭。从“十三行”建立到废止,行商荣枯无常。

官府通过“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限定通商渠道,抑制竞争,表面看来稳定有序,实际上却导致许多商机的丢失。官商依靠其合法的地位向外商兜售劣质商品,且要价奇高,极易造成贸易流产。官员行政腐败、中外商人行贿成风、偷税漏税严重的“一口通商”,无论作为一种制度、一种观念、一种方法,都已十分落后。

“十三行”的辉煌并不是什么先进政策的产物,给广州的也只是消极政策中的机会性优势。“十三行”最后的命运基本上以悲剧结束。它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多方面的。

“万国彩旗飘五色”的十三行夷馆?

每个商馆各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但大同小异;门前各竖本国国旗,标明国籍。黄培芳《香石诗话》引钱塘叶氏《广州杂咏》,这样描写夷馆风光:

十三行外水西头, 粉壁犀帘鬼子楼。

风荡彩旗飘五色, 辨他日本与流球。

十三行畔搬洋货, 如看波斯进宝图。

道光年间,商馆的正立面连排大致如一,坐北朝南、面向珠江,远看较整齐。建筑色彩一般为白色和浅黄棕色,瓦面用灰白色、砖红色。在外销画中还可以看到英、荷等国的商馆立有红米色方形石柱支撑起入口平台,长而宽的阳台向河伸出,特别醒目。有的商馆山墙绘制有国徽图案,如英国国徽刻有“Pro Regis et senatus Angliae”。

圆拱形的联排走廊、通道和柱廊很有韵味。一般要通过门前高高树立的国旗才易分辨出哪一栋是属于哪一国的。在外销画中,常见的是英国的米字旗和法国的三色旗。屋外栏栅从正门到河边圈成花园,河边设有石基墩,用石板铺砌的道路显得很整齐。

“浮城”盛景?

十三行时期西关顺理成章地充任了广州金融业、饮食业、南北药材业、北货业、布匹业、大米业和酸枝家具业的主要集中地和商贸大本营。时人称:广州“通夷舶,珠贝族焉,西关尤财货之地,肉林酒海,无寒暑,无昼夜”。当时国外资料记载:“有机会到过广州,走过它的街道,看一下街道熙攘的情景下,就会认为此城人口,绝不会少于一百万人。”

乾隆三十三年(1768),英国商人威廉·希克说:“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的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上的帆船形式不一,还有大帆船。在外国人眼里,再没有比排列在珠江上长达几公里的帆船更为壮观的了。”沙面没有成为租界之前,因受“十三行”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繁华的水上“浮城”。在19世纪前期,8万多“疍民”大多集中在沙基一带。通过河流网联系着当时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美国人威廉·亨特这样描述1825年他所看到的“浮城”景象:

从内地来的货船、客船、水上居民和从内地来的船艇、政府的巡船及花艇等,数目是惊人的。此外,还有舢板,以及来往河南的渡船,还有些剃头艇和出售各种食物、衣服、玩具及岸上店铺出售的日用品的船;另外还有算命的和耍把戏的艇 —— 总而言之是一座水上浮城。

更多精彩请关注>>>

《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文化研究》

杨宏烈 陈伟昌 著

ISBN:978-7-5097-9604-7

定价:98.00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