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6年3月18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菩提道灯论"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大乘佛教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20年3月25日)请邀请适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细节与详情请参见讨论页。另见其他需要大乘佛教专家关注的页面。
《菩提道灯论》(梵语:Bodhipathapradīpa,藏文: Byang chub lam gyi sgron ma),又译菩提道炬论,佛教论著,由阿底峡大师以梵文写成,被转译为藏文。这部论著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品,在藏传佛教中有着重要地位,启发了一系列著作,根据此论体裁而写成的作品,被统称为道次第。
目录
1 历史
2 版本
3 内容
4 注释
历史
编辑
为了纠正当时藏传佛教对于佛教法义的错误理解,阿里王绛曲沃向阿底峡提出当时常见的七个疑惑,阿底峡逐项分析,以颂偈体写成此论著,共六十八颂。按学者研究指出,这七个疑惑分别是︰
如何得入于正法?
如何可获解脱?
方便与慧,随以一支成不成佛?
菩萨律仪所依,需不需别解脱戒?
未得金刚阿阇黎灌顶,可讲说密乘经否?
梵行者可否受“密”、“智”灌顶?
未得灌顶,可否行密咒行?
后来,为了向对于此论有疑惑的人更进一步的解释根本颂的意旨,阿底峡撰写了《菩提道灯难处释》。[1]
版本
编辑
原为梵文本,先被传译为藏文本。
汉译本根据藏文本而译。有法尊法师译《菩提道灯论》。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菩提道灯论
内容
编辑
分为三大主题,分别为菩提资粮,发菩提心,与三士道。
注释
编辑
^ 张福成. 阿底峽《菩提道燈》內容研究. 中华佛学学报. 1993, (第6期): 332 [2016-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6). 对《菩提道灯》的撰述背景,描述噶当派极为详尽的《青史》中记载:“于是尊者撰出《菩提道炬论》,开示三士道之次第,首先开示下士道的实践,应随念死,如果没有舍此世心,则未入于正法的领域;如果执蕴为我,则不获解脱;如果未生起菩提心,则未入大乘道……”接下来是对前述显密五个问题的简略答复,则上述引文,显然是对共乘二问的回答,与前述《道次广论》、《解脱庄严宝》所探究的内容也相符合。因此,我们得知这七个问题是(一)如何得入于正法?(二)如何可获解脱?(三)方便与慧,随以一支成不成佛?(四)菩萨律仪所依,需不需别解脱戒?(五)未得金刚阿阇黎灌顶,可讲说密乘经否?(六)梵行者可否受“密”、“智”灌顶?(七)未得灌顶,可否行密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