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这款雷击石其中心点也就是雷击点,向下凹陷,雷击面有光泽,呈现出在高温高压烧灼下熔化和熔体气化时喷溅形成的不规则的凹坑状。雷击石的背面比较粗糙无光泽,其中心似一朵向四面开放的花瓣状的放电喷口。周边也有数个小的放电喷口。本雷击石为垂直落地雷,电场压力垂直向下,由于压力均衡,所以它有完美的熔池和漂亮的正圆形。其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48.8082,三氧化二铝20.1908,钙18.0755,磷4.0543,氧化镁3.1715,钾2.2490,硫1.1357,铁0.9342,锶0.8390,钛0.1932,猛,锆,钡,钼,铅,镉,钽,钇等本款雷击石为世界首上次发现的第二种形态的,黑色扁圆形,块状,有雷击面,有放电面的雷击石。十分稀有,十分珍贵,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我收藏的第二款雷击石。

【图2正面】长点94毫米,短点87毫米,平均厚50毫米,重656克。

这款雷击石其雷击面虽然也有高温高压下熔化,气化,喷溅,型成的黑亮不规则表面。但它不是正圆形,而是近椭圆形。其雷击点不在中心,而是偏向一边。其形成应该是雷电和雷击点不是垂直的,而有一定的夹角。

所以造成本雷击石在凝结的过程中没有像垂直雷击那样有均衡的压力,形成美丽的熔池和漂亮的正圆形。而是在雷击的巨大能量瞬间熔化了雷击点附近的土壤,在熔体还未完全凝结时由于闪电和雷击点有夹角,在其巨大的闪电电弧,电场的压力下把还未完全凝结的熔体吹向两边,形成了本雷击石的两个耳状物。形成了第三种形态的雷击石。本雷击石的背面和第一款一样,表面粗糙,有大小不同的放电口。以上三种雷击石,为雷击造石。 下面讲石头被雷击后形成的另一种形态的雷击石。【闪电熔岩】

强大的雷电击在石头上,它一定会留下各种各样的印记,它标记着雷击的种种信息,所以此种雷击石对于科研和收藏都十分珍稀。它真实的记录了遭遇雷击时在强大能量下被击穿,击断,熔解,烧灼,气化,重新结晶等其石质遭到物理,化学变化的全过程。

我收藏了几款这样的雷击石,【记录了雷击闪电的岩石】。我收藏的【闪电熔岩】第一款,此雷击石呈五边型。

【图3正面】,高150毫米,宽170毫米,厚65毫米,重2.25公斤。

这款雷击石雷击点在石头的下方,雷击点直径约20毫米向下凹陷形成熔池,有在高温高压下熔化,气化,并重新结晶形成的漂亮的晶体。雷击点周围有一圈约2毫米宽的黄白色的石头被烧焦产生的物质。再往外有一圈约40毫米,呈棕黄色的石质经高温变性造成的糟酥状态。并有多条纵向不规则裂纹。它周身7面布满由几毫米到十几毫米大小不一被雷电烧灼击穿的孔洞,各个孔洞周边在高倍放大镜下有高温烧灼和喷溅的痕迹。说明它遭雷击时石体在较湿润的环境中,能把雷电的巨大能量瞬间向四面八方释放。石头虽然被击穿,周身烧灼,气化出无数孔洞,但石体未被化,只是雷击点被烧灼,气化成熔池,并重新结晶。本雷击石以它美丽的熔池和漂亮的结晶体和周身的孔洞记录了这次惊心动魄的垂直雷击。我收藏的【闪电熔岩】第二款雷击石,【图4】这款雷击石是靴型。

【图4正面】长360毫米,高230毫米,厚100毫米,重8.5公斤。

这款雷击石其雷击点在脚跟处。它是长35毫米,宽25毫米,深22毫米的,被雷电烧灼气化后形成的熔池。由于闪电和被击石头有夹角,所以雷击点未形成完美的熔池。闪电的高压电弧把还未完全凝结的结晶体,一部分吹出熔池,一部分喷溅在另一侧的内壁上。本雷击石的周身布满了几毫米到20毫米的熔化,气化,击穿,烧灼的孔洞。有的孔洞有2毫米厚棕黑色的高温烧灼物。靴口处的岩石被雷电劈掉,其断面也有很多高温烧灼气化的孔洞。在雷击点的背面,被雷电击掉4块石片,形成十几毫米到70几毫米的凹坑。这款雷击石以它熔池内的半面结晶,石体被击断,被击穿,体无完肤的状态精彩的记录了这次雷击的壮烈的信息。我收藏的第三款【闪电熔岩】雷击石【图5】

【图5正面】长185毫米,宽160毫米,高90毫米,重2.6公斤。

【图5反面】长185毫米,宽160毫米,高90毫米,重2.6公斤。

【图5侧面】长185毫米,宽160毫米,高90毫米,重2.6公斤。

这款雷击石其雷击点是直径40至45毫米,厚约0.5毫米的黑又亮的高温烧灼物,外圈有直径约80毫米,石质在高温下变性的焦黄区。再外圈,有直径100至170毫米的一圈黑色物质。其周身无孔洞,可能此次雷电的能量蓄积较小所致。我收藏的第四款【闪电熔岩】雷击石【图6】

【图6正面】长175毫米,宽145毫米,高120毫米,重6公斤。

这款雷击石本石为多角形状岩石,而此次雷电正好击在石角上。其巨大的热能瞬间迅速被分散。只给本雷击石留下了近350毫米长的焦糊区和周身无数个大小不一的烧灼气化孔洞,并没有留下明确的雷击点,和完美的熔池。

由于雷电蓄积能量大小的千差万别,由于闪电所击物质的千差万别,一定会有更多的不同形状的雷击石出现。为科研和收藏提供更多的实物样品。随着对自然科学的不断探索,了解大自然,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作者为中国奇石网高级会员康继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