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繁殖期,鸬鹚更是会展现出别样的风采。此时,它们裸露的面部皮肤、喉囊、眼周以及喙会神奇地变色,可能变为红色、黄色、绿色或蓝色等鲜艳的色彩,同时头部和颈部还会长出冠羽和飞羽,仿佛精心打扮,为求偶和繁殖增添魅力。
多样的生活习性
觅食:团队协作的高效捕猎
鸬鹚的食物来源颇为丰富,海洋种群主要以鱼类为食,诸如毛鳞鱼、凤尾鱼、鲱鱼、沙丁鱼等都是它们的 “盘中餐”,同时也会捕食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头足类动物和多毛纲环节动物。而内陆种群的食谱更为多样,除了鱼,还包括青蛙、水生昆虫、水蛇和龟等。
在觅食过程中,鸬鹚堪称优秀的猎手。它们常常从水面俯冲而下,一头扎入水中,利用脚和翅膀的协同作用助推潜水。其潜水能力令人惊叹,潜水时间可长达 70 秒,能够下潜至水下 1 至 3 米的深度,像巴西鸬鹚甚至可下潜到 20 米深的水域。当在水中发现猎物后,鸬鹚会迅速用喙将其捕捉。待回到水面,它们会巧妙地用喙摆弄猎物,调整猎物的位置,直至猎物头部朝向便于吞咽的方向,然后一口将其吞下。
鸬鹚既可以单独觅食,展现个体的捕猎技巧,也擅长成群结队地行动。当它们成群觅食时,数量可达数千只之多。此时,鸬鹚们会结队在水面上游泳,通常呈半圆形队列,通过彼此的协作来影响鱼群的移动方向,然后一起潜水,对鱼群进行围捕。这种团队协作的觅食方式大大提高了它们的捕猎成功率,充分展现了鸬鹚的智慧。
潜水:水中的灵活舞者
鸬鹚的潜水本领在鸟类中首屈一指。它们凭借特殊的身体结构,在水中行动自如。在潜水时,修长的颈部和侧向扁平的形态减少了水的阻力,而全掌蹼的双脚和有力的翅膀则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推进力。以红腿鸬鹚为例,它们在不到 15 米深的近海水域觅食时,平均潜水时间约为 27 秒,平均水面停留时间仅 9 秒左右,且其觅食时间的 74% 都用于潜水,这足以说明它们对潜水觅食的依赖以及出色的潜水能力。
展翅:调节体温与晾干羽毛
细心观察,常常能看到鸬鹚以站立姿势展开翅膀,这一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晾干被水浸湿的翅膀。鸬鹚的羽毛并不具备防水油脂,在长时间潜水后,羽毛容易被水浸透。通过展开翅膀,利用空气流动和阳光照射,能够加速羽毛的干燥,恢复羽毛的保暖和飞行功能。例如美洲鸬鹚游完泳后,就会花费大量时间梳理羽毛并展翅晾晒。另一方面,展开翅膀也是它们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在炎热的天气里,通过展开翅膀增大散热面积,帮助身体散发热量;而在寒冷时,适当调整翅膀展开的程度,又能减少热量散失。双冠鸬鹚就经常会在高处展翅晾晒羽毛,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维持身体的舒适状态。
节律:随日与季节的活动变化
鸬鹚的活动存在明显的节律性。从日节律来看,部分鸬鹚有着清晰的日活动规律。以普通鸬鹚为例,在觅食期间,它们存在两个活动高峰,一个是早上集群飞离夜宿地,前往觅食地;另一个是下午集群飞离觅食地,返回夜宿地。而在这两个高峰期间,还有一个小高峰,即觅食期。此外,纽约奥奈达湖的双冠鸬鹚甚至存在夜间觅食的情况,这或许与当地的食物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有关。
在季节节律方面,鸬鹚的表现有所不同,一些是候鸟,一些则为留鸟。在中国境内,普通鸬鹚会在秋天开始南迁,前往温暖的越冬地度过冬天,大约在 4 月初又会北上,返回繁殖地。阿拉斯加州境内的海鸬鹚,会从阿拉斯加湾北部的米德尔顿岛繁殖地,迁徙到阿拉斯加湾东南部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北部的越冬地。气温很可能是影响鸬鹚迁徙的关键因素,当气温降低,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和充足的食物资源,它们便飞往越冬地;而当温度回升,繁殖地的环境条件变得适宜,它们又会迁徙回去进行繁殖。
交流:独特的声音与肢体语言
在繁殖地之外,鸬鹚通常较为安静,不太发出声音。然而,一旦进入繁殖地或发生纠纷时,它们便会 “开口说话”。雄性鸬鹚能够发出多种声音,比如呱呱声、吠叫声和咕噜声,其叫声较为嘹亮;而雌性则发出嘶嘶声,相对柔和、沙哑。雏鸟在乞求食物时,会发出哀号声,以此吸引亲鸟的注意。以普通鸬鹚为例,一旦配对成功,雌雄双方会用漱口的方式互相问候,这一独特的行为不仅是它们情感交流的方式,也有助于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在求偶过程中,雄性还会通过挥舞翅膀、抬起翅尖、喙向上向前露出鲜艳喉咙,以及把头向后仰直到颈背接触到臀部等一系列肢体动作,来吸引雌性的关注,展示自己的魅力。
广泛的分布与多样的栖息环境
鸬鹚的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在世界各地的大部分国家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尤其在热带和温带地区,鸬鹚的物种多样性更为丰富。在美洲,从加勒比群岛、美索亚美利加到美国南部、北部以及加拿大东部,都有鸬鹚栖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区域能见到它们;大洋洲也是鸬鹚的家园之一;在欧洲,瑞典、捷克、比利时、英国、法国、德国等众多国家的水域都有鸬鹚活动;在亚洲,西伯利亚以南的地区,如印度、孟加拉国、中国、缅甸等,鸬鹚同样踪迹遍布。
鸬鹚的栖息环境丰富多样,涵盖了森林、灌木丛、草地、沼泽地、内陆悬崖、山峰、洞穴、地下、浅海等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海洋种群一般选择在大陆和岛屿的海岸线上栖息,它们依赖海洋丰富的鱼类资源为生。而内陆种群则钟情于湖泊、沼泽以及河流等淡水环境,这些地方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淡水鱼类、青蛙、水生昆虫等食物来源。例如,中国的青海湖地区,周围植被丰富,生长着野葱、白藜、二裂季陵菜、蒿草、早熟禾、镰形棘豆、西伯利亚蓼、芨芨草、冰草等植物,植被覆盖度可达 90% 以上,为鸬鹚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觅食场所。黑颈鸬鹚能够在海拔 500 至 1500 米的高原河谷地带栖息,多在水库坝塘、河滩及沼泽地中活动,展现出对特殊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长繁殖的奥秘
求偶与配对
鸬鹚多为季节性的一夫一妻制,虽然地点和配偶可能每年都会有所变化,但也有部分种类,如欧鸬鹚、普通鸬鹚,其配对关系能持续数年。每年的 4 至 6 月是它们的繁殖期,在这个时期,雄性鸬鹚会通过各种独特的行为来吸引雌性。双冠鸬鹚的雄性会站在筑巢地点,挥舞翅膀,展示头部和颈部鲜艳的皮肤;普通鸬鹚则会将翅膀尖向上并向外抬起,露出大腿上的白色斑块,一旦配对成功,雌雄双方会用漱口的方式互相问候,之后雄性还会抬头、张嘴,头向尾巴倾斜,同时来回摆动,交配后雌雄会缠绕脖子、相互梳理毛发,通过这些亲密的互动来增进彼此的感情,为繁殖后代做好准备。
筑巢:精心打造的家园
鸬鹚通常会在不同规模的群体中进行繁殖,群体数量从几只到数十万只不等,比如普通鸬鹚就会结群在中国青海湖、托索湖、扎陵湖等地区繁殖。筑巢工作主要由雌鸟负责保卫和建造,而雄鸟则承担收集筑巢材料的任务,筑巢时间一般需要一到五周。它们的筑巢地点多种多样,常见于悬崖边缘、地面或树上。地面巢穴通常搭建在软底洼地中,如沙子或鸟粪形成的低洼地带。海洋物种利用海藻和鸟粪筑巢,内陆物种则用灌木或树枝筑巢。有趣的是,鸬鹚还会和其他物种混合筑巢。海洋种群一般会与鸥、燕鸥、企鹅、蓝眼鸟、毛皮海豹等动物共享繁殖区域,内陆种群则常与苍鹭、白鹭、雨燕等结伴。这种混合筑巢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物种之间可以互相提供预警信号,共同积极保护巢穴,对抗捕食者,提高繁殖成功率。例如,桑德斯岛的帝国鸬鹚会和凤头黄眉企鹅共同栖息,美国加州清澈湖和俄勒冈州上克拉马斯湖的红嘴鹈鹕会和角鸬鹚一起筑巢繁殖。
产卵与孵化
鸬鹚产卵数量一般为 2 至 4 个,刚产下的卵呈淡蓝色,随后会逐渐变为白垩色。在孵化阶段,雌雄鸬鹚会轮流用脚蹼孵卵,且轮流时间大致相等。孵化期通常为 3 至 5 周,一般情况下,幼鸟在第三年达到性成熟。以欧鸬鹚为例,雌雄会共同承担育雏的责任;美洲鸬鹚的卵呈椭圆形,浅蓝色或白垩白色,平均产卵 1 至 7 个,但往往只有 2 只左右的雏鸟能在破壳后的头十天内存活下来;帝国鸬鹚通常产卵 3 个,卵为淡蓝色。
雏鸟成长
鸬鹚雏鸟出生后会被安置在巢穴中。刚孵化的雏鸟全身赤裸无羽,显得十分柔弱。一周后,雏鸟身上会长出黑色、棕色或白色的羽绒。在 35 至 70 天的时间里,雏鸟会完成羽化过程。在离巢后的 2 至 4 个月内,雌性亲鸟会继续喂养雏鸟。不同种类的鸬鹚雏鸟成长过程略有差异,美洲鸬鹚的雏鸟在 8 周左右学会游泳潜水,12 周时便能完全独立;双冠鸬鹚雏鸟靠亲鸟反刍食物喂养,每天可被喂养 2 至 6 次;普通鸬鹚雏鸟破壳时裸露且失明,6 天左右长出羽绒,羽翼丰满后还会继续被喂养 2 至 3 个月,它们从成鸟的喉囊处取食半消化的鱼肉;欧鸬鹚雏鸟破壳时全身裸露,53 天左右羽翼丰满,羽翼丰满后的 15 至 50 天内,成鸟仍会为雏鸟提供食物。一般来说,鸬鹚的寿命为 13 至 15 年。
与人类的千丝万缕
鸬鹚捕鱼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一些地区,人们驯化普通鸬鹚来帮助捕鱼。渔民会在鸬鹚的脖子上系上特制的绳子,控制鸬鹚吞食大鱼,使其捕获的鱼能够留存于喉囊中,待上岸后再从鸬鹚喉囊中取出鱼。这种传统的捕鱼方式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生物特性的巧妙利用,也成为了一些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
此外,普通鸬鹚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涎可制作中药鸬鹚涎。同时,鸬鹚产生的粪便富含氮、钾、磷酸,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在过去,一些沿海地区的居民会收集鸬鹚粪便用于农业生产。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收集鸟蛋及鸟粪、栖息地破坏、农药使用等,导致鸬鹚科鸟类的数量逐渐减少。2020 年,2 个鸬鹚科物种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附录 II;2021 年,2 个鸬鹚科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 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鸬鹚科下物种 1 个已灭绝、1 个极度濒危、3 个濒危、7 个易危、2 个近危、21 个无危;2023 年,4 个鸬鹚科物种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保护鸬鹚及其生存环境,已成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
鸬鹚,这种充满魅力的水鸟,以其独特的外貌、多样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特殊关系,在自然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用心去了解、去保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