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古堡之砥洎城——华北地区稀缺的水上城堡

润城古称“小城”,因冶炼业兴旺曾称“铁冶镇”,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改为“润城”。早在战国时期,润城已是韩赵相争的重镇、自元代以来,润城富商大贾迭出,文风鼎盛,科举入仕数冠于全县,并一度成为晋东南煤铁产销中心。

▼坩埚城墙

明末时,富庶的润城曾多次遭到流寇的袭扰。为了抗匪自保,润城先后修建了屯城、刘善城和砥洎城三座城堡。数百年过去了,屯城与刘善仅存遗址,只有砥洎城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砥洎城虽系砖石木建结构,但从形体规格、建筑用料到实用价值等方面却十分讲究。它采用当地炼铁废弃不用之坩埚筑城,历经三百余年而坚固异常,实属筑城史上罕见,被誉为“蜂窝城”和“坩埚城”。既体现了古代冶炼业的发达,又记载了民间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绝妙创造。废旧坩埚用作建筑材料,垒砌墙体,不仅是废旧物资的合理利用,而且坩埚中空,能起到很好的保温和隔热的效果,使得房子冬暖夏凉。

▼从石台阶登上城楼

砥洎城南面外墙用青砖垒砌,临河东、北、西外墙选用石灰石和天然河卵石,周围内墙多用坩埚,浆砌一律以石灰和炼铁渣调浆,其坚固程度胜过当今的水泥沙浆,经过不断钙化愈久愈坚。一行行坩埚纵行排布,虚实相生,整齐而富肌理之美。城墙上设有炮台、望楼、垛堞、藏兵洞等。环城路与城门楼相通,可环城巡视。堡墙一方面昼防流寇,夜防盗贼;另一方面也防风阻水,承载着多种功能。

▼南门为城初建时的唯一出口

南门为城初建时的唯一出口。门楼建有三层,额书“砥洎城”。最下层城门洞过道中设有内、外两道城门,西侧有门房。外层城门前原有一道铁闸。中层为弹药库,内存大炮、抬枪、鸟枪、火药铁沙,火箭炮、飞碟等武器装备。最顶层城楼四面开窗,内悬一口铁钟,供日常计时或遇匪患报警之用。城内还备有水井、碾磨,一方面解决居民饮食饮水需求,别一方面也是防备敌人火攻,可谓统筹兼顾,考虑周详。

▼垛堞密布,可环城巡视

堡寨内道路如网,布局形似迷宫。街道狭长而幽邃,空间曲折又多变。巷道大多呈“丁”字型,处处显示着“八卦”的神秘。一旦敌人攻破城墙,城内居民可以通过院落间的过道与街坊间的过街楼转移或反击,而呈丁字型构造的蛛网式狭窄巷道不仅不利于进攻,而且非常容易迷失方向。

▼世泽坊过街楼

城内民居整体规划布局形成于明代,城内分为 10 个街坊,城墙内的环城道路和街坊间的蛛网小巷将城内民居分隔为大大小小的院落。宅院以独特的比例创造出宜人的空间气氛,加之门窗、外廊、拱柱、封檐、瓦脊等木石构件的精细雕刻,更透出几分古朴与秀雅。城内“张府”、“师帅府”、“鸿胪第”、“张敦仁故居”等皆为名门望族,门额题字流畅厚重,书气不凡。

城中遗存的明代建筑文昌阁台基上尚存“山城一览”碑刻,为砥洎城建筑规划平面图,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杨载简记。图中详细标出了城廓地理方位、主要建筑分布、每宅占地面积以及巷道和设施。这种明代小城镇建筑规划图,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稀有的珍贵资料。

▼砥洎城护城河

砥洎城人稠地窄,院宅密集,有的院落上房角楼高起作“望楼”,兼有看家护院功能。最为绝妙之处在于其院与院之间在厢房或不显眼处留有暗门。街坊内的院落可以互相串通、道路隔开的街坊又有“过街楼”相连。平日各户自成独院,一旦险情发生,则串连成一统,并可转入地下。外人看来扑朔迷离,神秘莫测。

▼名门望族鸿胪第

在这个小小的弹丸之地,竟然分布着大小十余处庙宇,诸神各司其职,应有尽有,庇佑城寨安康,整个城池弥漫着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来源:山西晋城旅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