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清朝版圖
征服察哈爾
编辑
主条目:後金征服察哈爾
明代末期,蒙古分裂為數十個部落,其中以察哈爾部最強。察哈爾部的林丹汗繼位後,控制了大漠南北的多個部落,實際上成為蒙古各部的盟主。而與女真人臨近的科爾沁、喀爾喀等部,已時常捲入建州女真與其他各部女真的戰爭。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科爾沁部台吉明安等人與女真葉赫、烏拉、輝發等部聯合入侵建州,被努爾哈赤擊敗。次年,明安遣使與努爾哈赤通好。萬曆四十年(1612年),努爾哈赤娶明安之女為妃。之後,科爾沁、扎魯特等部多次與努爾哈赤家族聯姻。开启了近三百年的满蒙联姻。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使蒙古各部感到威脅。於是林丹汗與明朝結盟,联手遏制努尔哈赤的扩张。努爾哈赤则利用各部落、氏族之间的矛盾,采取招撫、利誘、通婚、脅迫等手段,以分化蒙古各部,孤立林丹汗。天命四年(1619年),後金在遼河大敗喀爾喀蒙古軍,俘獲喀爾喀、扎魯特的多位頭領以及明安之子桑噶爾。次年,後金將扎魯特部頭領色本釋放,並讓色本立誓:“若不感恩圖報,殃及臣身。[1]”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攻克明军驻守的沈阳,进而攻打辽阳。喀爾喀部乘機偷襲沈陽,試圖營救被俘的齋桑諾顏,但被後金擊敗。於是喀爾喀部以人質、牲畜贖回齋桑。不久,喀爾喀部台吉古爾布什、莽古勒等率六百户投奔後金,努爾哈赤將其女松古图嫁予古爾布什。此後,对林丹汗心懷不滿的一部分喀爾喀、扎魯特台吉投靠努爾哈赤。天命九年(1624年),科爾沁部首领奥巴向努爾哈赤稱臣,首先歸附後金。次年,林丹汗發兵討伐科爾沁部,努爾哈赤命莽古爾泰、皇太極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後金征巴林部、扎魯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歸。
天聰元年(1627年),柰曼、敖漢二部歸附後金。次年,喀喇沁部歸附,皇太極發兵征察哈爾。之後,扎魯特部歸附後金。天聰四年(1630年),四子部落、阿嚕科爾沁部歸附。天聰六年(1632年),翁牛特部歸附。四月,皇太極再征察哈爾,令喀喇沁、扎魯特、敖漢、柰曼、翁牛特、巴林、科爾沁等部前來會師。但蒙古各部多不願與察哈爾交戰,兵馬“多寡不齊,遲速亦異”,有的“僅以一旅從征”[1]。五月,後金進軍至歸化城,林丹汗南渡黃河,逃往鄂爾多斯。後金俘獲察哈爾數千人。次年,茂明安部、烏喇特部歸附。天聰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死于大草灘,察哈爾、克什克騰部眾相繼歸降。次年(1635年)四月,林丹汗之子額哲出降,獻元代傳國璽“制誥之寳”,察哈爾部滅亡,改置八旗察哈爾。鄂爾多斯部、歸化城土默特一並歸降。对于归附的漠南蒙古诸部,皇太极以建旗、划界等措施进行管理。至顺治时,蒙古诸部已编为旗,牧地边界固定。为防止蒙古诸旗联合,禁止越界互相往来。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漠南蒙古各部王公台吉來盛京朝覲,奉皇太極為「博格达汗」。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置蒙古衙门統管蒙古事務,並派員前往歸附的蒙古各部“查戶口、編牛錄、會外藩、審罪犯、頒法律、禁姦盜”[5]。但也規定「假如〔清〕王朝垮台,所有之前存在的法令將再次生效。」[6]。
經略漠北、青海蒙古
编辑
出征噶爾丹之役中克魯倫河畔的清兵營帳
天聰九年(1635年)察哈爾部滅亡,漠北、青海蒙古各部震動。漠北喀爾喀車臣汗碩壘及烏珠穆沁、蘇尼特部落首先遣使入貢。崇德二年(1637年),青海和碩特部首領圖魯拜琥(顧實汗)遣使入貢。三年(1638年),改“蒙古衙門”為理藩院。定土謝圖汗、車臣汗、札薩克圖汗貢物為八匹白馬與一匹白駝。次年,蘇尼特部首領騰機思、阿巴噶部首領多爾濟歸附。
順治九年(1652年),青海顧實汗導達賴喇嘛入覲。順治十二年(1655年),居俄羅斯額濟勒河(伏尔加河)之土爾扈特部首領書庫爾岱青遣使入貢。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準噶爾部噶爾丹入侵漠北,喀爾喀三部大敗,土謝圖汗、車臣汗、札薩克圖汗部舉族南遷,歸附清朝,被安置於漠南邊內。二十九年(1690年),噶爾丹領進兵至赤峰。清軍在烏蘭布通將其擊退。噶爾丹退回漠北後,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拒於科布多。三十年(1691年)五月,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車臣汗烏默克、札薩克圖汗成衮之子策旺札布、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等赴多倫諾爾朝覲康熙皇帝,史称多伦诺尔会盟。康熙皇帝封策旺札布為札薩克圖汗。次年,理藩院將漠北喀爾喀三部編旗,授札薩克璽印。三十五年(1696年),清軍三路出擊噶爾丹,康熙皇帝親率中路軍進至克魯倫河。噶爾丹西退,在昭莫多被西路清軍擊潰。三十六年(1697年),漠北平定,喀爾喀三部遷回故地遊牧。
平定準噶爾
编辑
清軍進駐伊犁
主条目:準噶爾之役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領兵入西藏,次年攻佔拉薩,殺死和碩特部拉藏汗。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將準噶爾軍逐出西藏。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碩特部親王羅卜藏丹津自號“達賴琿台吉”,舉兵反清。次年(1724年),清軍平定叛亂,將青海蒙古各部編為二十九旗,授以札薩克,不久設置西寧辦事大臣管理青海。雍正九年(1731年),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偷襲科布多,在和通泊之战中大敗清軍,並進東至喀爾喀。十年(1732年),噶爾丹策零在光顯寺之戰中被清額駙策淩擊敗,退回準噶爾。
乾隆十年(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諸子爭立,準噶爾陷入內亂。十八年(1753年),原臣屬於準噶爾的杜爾伯特部 (綽羅斯氏)台吉車淩、車淩烏巴什、車淩蒙克率部歸附清朝。次年(1754年),清軍收撫阿爾泰烏梁海。同時,輝特部台吉阿睦爾撒納被準噶爾汗達瓦齊擊敗,率部投奔清朝。乾隆皇帝認為消滅準噶爾時機已到。二十年(1755年),清軍分两路出征準噶爾,進佔伊犁,俘獲達瓦齊,準噶爾汗國滅亡。不久,定邊左副將軍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伊犁失陷,定北將軍班第自盡。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再度调集大軍平叛,收復伊犁。二十三年(1758年),阿睦爾撒納逃奔俄羅斯,不久染天花病死。次年,清軍剿除了阿睦爾撒納殘部及“瑪哈沁”,天山北路底定。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由俄羅斯遷徙至伊犁,叩關內附。清廷以其部眾為舊土爾扈特四路;以叛逃復歸的土爾扈特台吉舍稜所屬部眾為新土爾扈特部。